750公里,将会给重庆带来哪些改变?

Connor huobi交易所 2025-08-26 4 0

轨道交通作为市民关注的焦点,一直以来都是大家讨论的“高频词”。对“山城”来说,重庆的轨道交通不只是一种出行方式,还是一座城市生长脉络的见证,决定了生活半径,也改变了城市节奏。

中共重庆市委六届七次全会精神解读新闻发布会上提到:

到2027年,重庆将实现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750公里,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比例提升至70%。同时,将实施轨道站场品质提升行动,完善“轨道+公交+步行”便捷通勤换乘系统。

“让群众‘上班路’更快捷,‘回家路’更舒心。”这句话不仅是承诺,更是一种面向民生的城市建设导向。

今天,就跟着3C一起,从“轨道”这扇窗口,观察市住房城乡建委是如何加快人民城市建设的步伐。

1

加紧建设,跑出“延伸”加速度

目标定下,关键在于落实。市委六届七次全会(下称全会)上点名的重点交通工程,如今正在按下“快进键”。

4号线西延伸段:线路全长约11公里,设站9座。目前,大石坝至盘溪区间钢轨焊接、站台层装修、防护设施施工等工作有序推进,建成后将提升嘉州路、大石坝和玉带山等片区轨道覆盖率,缓解片区通勤压力。

7号线一期:线路全长约28公里,设站18座。物流园枢纽站主体结构已封顶,为隧道掘进和盾构始发创造条件。建成后将大幅提升西部槽谷片区线网密度,助力西部(重庆)科学城高质量发展。

15号线:线路全长约72公里,设站25座。作为中心城区首条设计时速140公里/小时的城轨快线,线路建设有序推进,已基本实现全线贯通。通车后将实现曾家至两江影视城一小时直达,连通大学城、科学城、江北机场等重要功能区。

750公里,将会给重庆带来哪些改变?

展开全文

▲重庆轨道交通15号线二期土建工程12标大学城中路站至大学城南站区间左线顺利贯通

17号线一期:线路全长约14公里,设站10座。TBM已顺利始发,标志线路进入掘进阶段。该线串联西部高新区与主城核心区,建成后可实现1号线、15号线、27号线等多线换乘,构建“30分钟通勤圈”。

18号线北延伸段:线路全长约11公里,设站8座,7个区间已完成开挖。该线将打通渝中半岛“下半城”轨道空白,串联菜园坝、十八梯、小什字等区域,成为连接解放碑与南岸、大渡口等组团的重要动脉。

24号线一期:线路全长约19公里,设站11座。目前已完成主体结构与轨道铺设,进入装饰装修阶段。该线作为广阳湾智创生态城骨干线路,将提升南北向通行能力,支撑东部槽谷开发与东站片区交通能力。

27号线:线路全长约56公里,设站座15座。线路串联璧山、沙坪坝、渝中、南岸、巴南等六大区域,目前西永至磁器口区间已实现双线贯通。未来从璧山站到巴南惠民站仅需一小时,将大幅缓解主城东西向交通压力。

一边是加紧推进的在建工地,一边是蓄势待发的新规划,重庆正有序开展轨道交通储备线路研究,交织勾勒出一幅“当前在建、未来可期”的轨道交通画卷。

对于市民而言,这不仅是出行方式的改变,更是一份对生活便利与城市未来的真切期待。

2

积淀实力,擦亮“轨道”名片

如果说正在推进的项目描绘了重庆轨道交通的未来蓝图,那么已经建成的网络则展现了硬核实力。

一张“山地立体网”,织密出行格局。

群山环抱、两江分割、坡陡弯急的地貌挑战,让重庆以“单轨+地铁”作为轨道交通的形式,在山体与江河间上下穿行,形成了一张世界独一无二的“山地立体交通网”。

20年来,从2004年首条线路开通,到如今14条、582公里纵横成网,打造全球规模最大的山地轨道交通网络,满足中心城区超过50%的公共交通出行需求,平均每天超过420万人次乘坐,累计接待乘客117亿多人次。

如今的轨道交通网络呈“环射+纵横”格局:南北有3号线、5号线、10号线等干线,东西有1号线、4号线等动脉,环线串联枢纽,300多座站点将机场、高铁站、商圈和居住区紧密串联。轨道交通,已成为重庆市民的首选出行方式。

一部“技术突破史”,刷新山城奇迹。

这背后,是一段从“跟跑”到“领跑”的技术跨越。早期,重庆轨道几乎完全依赖进口,甚至被专家断言“难以建成”。如今,重庆单轨国产化率已达100%,形成全球首个山地轨道标准体系,创造了多个“第一”和“唯一”:

750公里,将会给重庆带来哪些改变?

▲轨道交通3号线

2号线成为全国首条跨座式单轨;3号线建成时是全球最长单轨;首创8辆编组单轨列车,国内首创山地AS型车,纵坡能力可达50‰;江跳线首创“双流切换”技术,实现地铁与市域线路无缝衔接……

此外,围绕轨道,重庆已形成以跨座式单轨技术及装备为核心,涵盖设计咨询、监理、工程建设等环节的全产业链,聚集了150余家轨道交通产业单位,年产值约100亿元。这也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、结构最完整的跨座式单轨交通产业链。

同时,重庆单轨技术还在积极“走出去”,为泰国、越南、马来西亚、新加坡、阿尔及利亚等国轨道建设运营提供高质量产品和技术服务,2024年新签合同超42亿元。今年6月,重庆交通开投集团与越南河内市城铁管理委员会签约,将向越南分享单轨成熟技术和实践经验。

一份“民生温度”,点亮城市名片。

硬核之外,也有温度。市民换乘距离从215米缩短到35米,江津30分钟直达主城,璧山5分钟连通大学城;4号线“背篓专线”、夏日纳凉区和站点便民商业,则让轨道更贴近生活。

与此同时,重庆轨道频频“出圈”:从“李子坝单轨穿楼”“开往春天的列车”,到外交部发言人点赞自动变轨视频,都让轨道成为重庆最亮眼的城市IP。文创产品与国际传播,也让轨道真正成为“重庆的金名片”。

从规模到技术,从服务到形象,重庆轨道交通已经远远超越“出行方式”的范畴,成为这座城市最具辨识度的符号。而这背后,折射的正是轨道在超大城市治理中的独特价值。

3

轨道交通是现代化人民城市的重要一环

重庆轨道交通的每一次加速,背后都对应着这座超大城市治理逻辑的升级。为什么在这次全会上,把“到2027年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750公里”作为一个重点目标强调?答案就在于,轨道不仅是一项工程,更是人民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。

轨道交通是超大城市的“血脉”。

重庆作为常住人口近3200万的超大城市,这样的人口体量,一旦出现拥堵,所造成的社会成本和运行压力是指数级的。更何况重庆的独特山地格局,让道路建设先天受限,“两江四山”之间,空间被层层切割,传统的地面道路无法像平原城市那样成网成片。

轨道交通因其大运量、高效率,几乎成为唯一的系统性解法。全会提出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,把轨道放在突出位置,其实就是要为重庆的城市效率和空间格局重塑打下坚实的底盘。

750公里,将会给重庆带来哪些改变?

▲ 《山水重庆:轨道上的都市》视频截图

轨道交通是治理现代化的“抓手”。

轨道不仅仅是几条地铁线,更是牵动城市规划、产业布局和生活方式的一盘大棋。以轨道为核心的TOD开发模式,已经在沙坪坝、礼嘉等片区显现出效应:一条轨道开通,人口导入、商业升级、产业集聚随之而来。轨道延伸到哪里,新的城市重心就可能在那里形成。

全会明确提出要“交通缓堵促畅、路网更新”,本质上是通过轨道的牵引,推动城市从“摊大饼式”扩张走向“集约化”发展,把城市运行逻辑从被动应对转变为主动塑形。

轨道交通是人民城市的“幸福通道”。

在网络上,关于“家门口什么时候能通地铁”的呼声,几乎每个月都能看到。轨道决定了通勤时间,也关系到住房选择、医疗教育资源的可达性。对于市民而言,地铁票价几块钱,但背后承载的是“时间红利”。

全会提出的750公里,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宏大目标,而是一个与每个市民息息相关的生活承诺。当轨道网全面建成,主城都市区基本能够形成“30分钟通勤圈”,让更多人切实感受到“出行便利就是获得感”。

从一条条隧道贯通到一座座车站落成,重庆轨道交通的延展,不仅是城市版图的延伸,更是治理能力和服务温度的体现。

全会明确提出,要完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,加快轨道交通等重大工程建设,为人民群众创造更高品质的生活空间。

可以预见,当750公里的轨道线网全面成形,70%轨道分担率成为现实时,“轨道+公交+步行”通勤换乘更加便捷,重庆这座山水之城将更畅达、更宜居,也更具未来感。

轨道交通,不只是穿山越江的钢铁长龙,更是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筋骨与血脉,承载着千万市民的幸福期待。

来源:重庆网络问政平台

编辑: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

评论